全国乐居网 资讯中心 热点新闻

正文

王思露:“控糖”风如何搅动百亿茶饮市场?
来源:中新经纬2024-03-28 14:20:58

  中新经纬3月27日电 题:“控糖”风如何搅动百亿茶饮市场?

  作者 王思露 科普中国专家、中国注册营养师、中国营养学会会员

王思露

  近日,上海开启首批营养健康指导工作的试点,新茶饮品牌霸王茶姬、奈雪的茶参与。根据茶饮品牌的分级,对饮料中非乳源性糖、非糖甜味剂、饱和脂肪、反式脂肪的含量进行从A到D级综合分级,其推荐程度递减。“控糖”将如何影响百亿茶饮市场?

  无糖成茶饮行业热词?

  茶饮企业控糖、推出无糖及低糖饮料,背后反映了消费者消费需求和核心诉求的变化,也是茶饮企业回应诉求的表现。首先,当前消费者对健康的追求越来越强,养生趋势越来越明显。早在1997年,无糖茶饮料就曾出现在市场中,不过当时并不十分红火。伴随近年来消费者健康诉求的提升和无糖茶饮品类逐渐成熟,消费者对于新型无糖、低糖饮品的接受程度也有所提高。当“健康”“养生”的需求和“无糖”“植物天然”“茶叶”等概念结合时,消费群体对于无糖茶饮料在内的无糖饮料关注度和接受度也越来越高。

  其次,从茶饮企业看,控糖更多是追随当下“大健康”的趋势。毕竟当越来越多的人知道高糖的健康风险,无糖茶饮、低糖茶饮出现,就给想喝又不敢喝给想喝又不敢喝的消费者一种“健康”的暗示,恰好解决了年轻人的诉求,也会让更多的消费者买单,以促进其利润的增长。从长期看,控糖等动作或意味着更多茶饮企业向大健康领域转型,拓宽更多产品类型,茶饮行业在“健康”“营养”上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

  再次,通过控糖茶饮企业或分包装零糖饮料一杯羹。数据显示,自2014年至2019年,我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复合年增长率高达42.84%,是软饮料行业整体增速的9倍。健康中国饮料食品减糖行动白皮书(2021)》指出,据测算中国无糖饮料市场规模将在2027年达到276.6亿元。市场上包装零糖饮料、零糖气泡水等热度逐渐不断,越来越多的企业布局“零糖”概念。而奶茶在不少消费者心目中与“营养”“健康”等概念不符,通过分级提示注明营养数据等,现制茶饮企业或能更靠近消费者对控糖的需求,提高消费者接受度。实际上,市面上茶饮企业除了进行对糖的分级提示,还有采取添加“零卡全糖”选项、进行含糖测评、制作低糖点单攻略等方式接近控糖消费者。

  不过,瞄准控糖、健康的现制茶饮和饮料企业也要注意到,目前已经出现了产品的差别小,甚至同质化竞争的现象。随着竞争对手以及包装饮料制造商不断创新,简单推出低糖、无糖饮品或进行减糖提示、宣传,对于茶饮企业夺取市场效应逐渐变小。茶饮企业还是要推出新产品和口味,以保持相关性,满足消费者不断变化的偏好,以提升企业独特的价值和竞争力。在模式上,茶饮企业更需要扩大分销渠道,以吸引更广泛的受众,包括与零售商、电子商务平台和食品服务提供商建立合作关系。

  对高糖约束和管理措施待跟进

  对消费者而言,应当注意到,茶饮企业“推荐”程度较高的饮品并不意味着健康。首先,奶茶等茶饮对健康的可能伤害不仅在于糖,无糖茶饮料中的咖啡因含量不低。而咖啡因具有兴奋中枢神经系统等作用,经常摄入容易给身体带来刺激。无糖茶饮料还含有较多的酸性物质,会软化牙釉质,特别是对于发育期的儿童更加明确。其次,无糖饮品中有一类是不含糖,但是使用甜味剂来产生甜味。而代糖服用过多也会扰乱肠道菌群,从而影响代谢等。

  控糖对身体健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对于儿童、青少年、年轻人,限制高糖饮品可以帮助减少精制糖的摄入量,对于机体多项指标都有健康促进作用。对此,一方面,消费者要做好生活控糖。有研究表明,常见的含糖饮料可增高29%的2型糖尿病发生风险;长期摄入不含糖但含有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也会增高糖尿病风险31%。事实上,不喝饮料才是真正的“生活控糖”,即便是零糖饮品也要限量。

  另一方面,可以采取一些政策措施对高糖形成约束和管理。比如,在国际上,已经有一些国家按健康程度对包装饮料进行分级。新加坡出台规定,对所有的饮料按照健康程度分为ABCD四个等级,被评为C、D级的产品必须在标签上标识出来,并规定D级饮料禁止在任何媒体投放广告,新加坡也成为首个禁止高糖广告的国家。此外,英国、法国、墨西哥等国家还通过对含糖饮料征收糖税进而推动控糖管理。对于中国而言,限制高糖饮料也是有必要的。但推行糖分级提示、禁糖广告、征收糖税等措施对茶饮甚至食品企业的影响必然是巨大的,相应的挑战和阻力也会比较大。更实际地看,适当限制高糖、控制高糖饮料和高糖食品的流通是相对更可行的措施,比如制定相关食品、饮品的国家标准,逐步按种类、按含量进行执行约束,长时间逐步坚持或可以达成效果。(中新经纬APP)

  中新经纬版权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或以其它方式使用。

责任编辑:张芷菡

重要提示:本页面内容,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式为准。商品房预售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本页面所提到的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

楼盘点评

    暂无评论, 您可以发起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