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乐居网 资讯中心 焦点解读

正文

聚焦《人世间》 房子装着他们滚烫的人生
来源:乐居买房2022-03-21 10:35:53
摘要
一部《人世间》,半部中国人民住房史。世间万千苦,唯有善良和爱是救赎。

好几年没看到过这么良心的电视剧了。

印着“为人民服务”的搪瓷茶缸、人人蹬着的二八大杠、煤炉上冒热气的水壶、毛衣里面穿着的“假领子”……精心布置的场景让人一下子回到过去那个简单纯朴的年代。

过年一家人擀饺子皮包饺子、小孩子一起玩羊嘎拉哈、去照相馆拍张全家福装裱好挂在家里、爸妈兄弟姐妹日常拌嘴斗气……看着这部剧,就仿佛看着别人演绎自己的人生,许多人在剧中找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会跟自己身边的人说:“这个就是xxx!我小时候/年轻的时候还经常见呢!”

《人世间》娓娓道来的故事,好像说的就是你我他的过往,似曾相识的人物,似曾相识的场景,似曾熟悉的剧情——“太真实了”成为观看这部剧最大的感受。

在剧中,房子,牵动了角色和观众的喜怒哀乐。周家5口人住的光字片老屋、郑娟住的太平胡同小房子,春燕单位分配的楼房、周蓉夫妇居住的筒子楼,还有郝冬梅父母、马守常夫妇住的小别墅,以及后来周秉昆的二手房、拆迁房,都反映出了当时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变化过程中,居民住房政策的变迁。

可以说,一部《人世间》,半部中国人民住房史。

光字片的周家老屋:计划经济下房屋公有制管理

剧照,光字片鸟瞰图

有一集,周秉昆把自己家老屋借给铁哥们国庆一家住,结果“请神容易送神难”,做好人却落了埋怨。有年轻网友替周秉昆抱不平,留言问:“国庆一家就不能出去租房住吗?”

我猜测,这些可爱善良的网友很可能是00后,对改革开放前国家的住房分配制度不了解。他们成长在市场经济的年代,衣食住行有需求,只要花钱都能办妥。但是,经历过计划经济时代的人知道,那时有钱只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得有“票”“指标”。

就拿住房来说,新中国成立初期,为解决住房紧缺问题,一方面国家通过没收、接收原国民政府及部分资本家旧势力的房产(剧情开始德宝暗恋的拉小提琴的女孩就住这种洋房);另一方面国家采取公私合营、赎买等一系列创新举措,对私有住房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形成以国家为主导的公有房。就这样,逐步建立起了社会主义住房制度。

1956年,中央成立城市服务部,内设城市房产管理局,统一管理所有共有房产,并通过各城市房管部门承担住房的筹建、分配、维护等。

因为这个原因,赶超的大姐夫去世后,厂子有权收走给他分配的住房,导致赶超大姐一家只能回娘家居住;春燕从大众浴池办公室副主任的位置上被撤下来的时候,也被单位收回了房子,气愤不已地与德宝一起搬回娘家住。很多时候,一家人的幸福和命运,就捆绑在分到的房子上。

剧照,周秉昆家的两间老屋

在这一阶段中,由于国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公有住房实际上是作为国家福利体系的一部分存在。而私有住房几乎不存在,更无法形成有规模的私有住房交易市场与体系。可以说在1949-1978年这一阶段中,住房完全由国家统筹规划安排。

这就可以向之前的年轻网友解释,为什么赶超一家不租房了。首先,政策不允许啊,每家每户住房都很紧张,根本没有空余住房。其次,房子都是公家的,流于市场上、专门用于商业出租的房子属于违法违规,搞不好要坐牢的。所以那时候,只能是借住在亲朋好友家多余的房子里。

春燕夫妇新家、郝冬梅父母马守常夫妇别墅、周蓉夫妇筒子楼:公职人员单位福利住房分配制度

剧照,郝冬梅父母家

在剧中,让人感受比较深的还有不同阶层居住的房子,档次不同。

在这一时期,社会上住房绝大部分为公有房,由有关单位(如城市房产管理局)进行统一分配管理。为巩固社会制度,国家采取了一种几乎完全福利性的住房体制,城镇居民只需支付少量的租房费用,住房分配基本根据家庭结构、收入状况等因素进行,在政府国企与事业单位内部,公职人员基本能够享受所在单位福利性分房。

所以,那时的人们只认“铁饭碗”,因为国营单位才会分配福利住房,并且稳定可靠。而分配住房,则是根据职工的职级,按照每个职级对应的不同标准分配的。像郝冬梅的父母、周秉义的岳丈岳母是省级领导,所以住在三层别墅中,并配有秘书和专车;马守常曲秀贞夫妇同样也属于高级别干部,和郝省长一家住在同一个机关大院里,家中配置都差不多,宽敞亮堂,各种家具设施一应俱全。郝省长家的厨房还配有在当时颇为稀罕的抽油烟机和中岛,甚至还有大厅可以打乒乓球。

剧照,周秉义与岳父郝省长在家中打乒乓球

春燕当上区妇联副主任后,单位也为她分配了一套宽敞舒适的住房,导致周秉昆第一次去她家做客时还颇有醋意。事实上,春燕家每一次乔迁新居,都与她的新职位有巨大的关系。

剧照,乔春燕曹德宝一家的住房

而周蓉当时正在上学,丈夫冯化成在图书馆任职,单位分配他家住在筒子楼里。大家还记得《闲人马大姐》这部情景喜剧吗?就是这种老苏联式的筒子楼,一家老小住在1-2间房里,左邻右舍共用厕所和厨房。周蓉夫妇居住的筒子楼里甚至都没有公共厨房,在楼道里放个灶头案板柜子煤气罐,就是个厨房了。

剧照,周蓉冯化成夫妇居住的筒子楼

周秉昆购买的二手房:改革开放后初尝住房制度改革

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中国人均住房面积仅为3.6平方米。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原有的福利分房体制已经无法适应当时的实际需求。1980年,邓小平在谈我国住房时说:“要考虑城市建筑住宅、分配房屋的一系列政策。城镇居民个人可以购买房屋,也可以自己盖。不但新房子可以出售,老房子也可以出售。可以一次付款,也可以分期付款,十年、十五年付清。要联系房价调整房租,使人考虑买房合算。”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与城镇住房的实际需求下,中国政府开始了探索与公有制相结合的住房改革的道路。

或许是在这样的政策松动下,周秉昆敢动了“买房”这个心思。然而,命运却这么喜欢捉弄人。

在剧中,让人最为揪心的便是周秉昆拿出毕生积蓄1700元购买了一套大房子,本以为能让一家人有个宽敞舒适的居住环境,没想到后来原房主回国,房管局竟然将这套房子索要了回去,并拒绝承认周秉昆的购买行为,于是一家人无奈又回到了光字片的老屋中。

周秉昆光字片拆迁房:城市棚户区的改造

随着城市的发展,昔日的贫民光字片变成了“棚户区”,即将迎来拆迁改造。

什么是“棚户区”?

一是建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自建住房。由于当时没有政策限制,部分人员可以通过自建住房的形式解决住宿问题,随着时间的推移,结婚生子,人口增加等原因,在原住房周围搭建了很多房屋,由于建造时间久远形成了棚户区。

二是在计划经济时代企、事业统一搭建的集体宿舍。随着企、事业单位的改制,部分企、事业单位发生了关、停、并、转等情况,一些集体宿舍所隶属的单位效益不好,没有足够的资金来维修,甚至出现质量问题也没有人管理,长年累月的逐渐沦落为棚户区。

三是城乡边缘的农民转为城镇居民之后的居住房屋。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原居住在城乡边缘的农民在农业用地被征用后转为城镇居民,部分原村民出于出租房屋的目的,在利益驱动下违章建筑房屋,久而久之形成大片棚户区。

政府出面改造棚户区,一来可以有效改善居民住房条件,二来通过棚户区改造可提高建筑容积率2至3倍,提高了土地使用价值,盘活了存量土地,为城市发展提供了空间。同时,棚户区改造还直接增加了住宅土地供应,增加了住宅有效供给,缓解了住房供需矛盾,稳定了住房价格。另外,棚户区改造还能带动建筑业、建材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为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内需也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在剧中,随着骆氏集团的车驶入,光字片区也即将被拆迁,在巨大的利益面前,人性的丑陋被暴露得一览无余。为了占到便宜多分房子,趁机扩建、钉子户、举报信、假离婚……街坊邻居真是无所不用其极,用尽各种手段。在利益与金钱的驱使下,人性的丑陋在剧中被演绎得淋漓尽致。

善良单纯的周秉昆成为了光字片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和郑娟一起搬进了拆迁房,房间装修布置的温馨而舒适。此外,按照政策要求,秉昆一家还得到了一间门面房,开了个面馆,他卖力工作,面馆生意一天比一天好,周秉昆已经感到非常知足,因为这样的生活放在过去,他想都不敢想。

剧照,周秉昆郑娟拆迁房

闲暇之余周秉昆像年轻人一样手牵手与郑娟一起压马路,回想着两个人那么平凡却又不普通的一生,不得不说这个结局非常圆满。

在这部年代大剧《人世间》,宏大历史背景下,形形色色的小人物、跌宕起伏的每一集都有泪点或者笑点。漫长的追剧过程中,许多人一次次感叹,到底怎么回事,好人怎么一直在受苦受难?除去种种温馨的场面、心酸的遭遇、引人唏嘘的故事之外,更多的是发自内心的感慨

世间万千苦,唯有善良和爱是救赎。

重要提示:本页面内容,旨在为满足广大用户的信息需求而采集提供,并非广告服务性信息。页面所载内容不代表本网站之观点或意见,仅供用户参考和借鉴,最终以开发商实际公式为准。商品房预售须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用户在购房时需慎重查验开发商的证件信息。本页面所提到的房屋面积如无特别标示,均指建筑面积。

楼盘点评

    暂无评论, 您可以发起评论